同一片田园,不同的“风景”

发布时间: 2019-06-19 13:11 | 来源: 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侠

同一片田园,不同的“风景”

  ▲金秋时节,漫山金黄,游客在龙脊梯田观光游览(2018年10月12日摄)。  

新华社发(潘志祥摄)

  本报记者王念、卢羡婷、吴思思

  大地母亲孕育万物。依靠土地耕作,曾经是人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唯一选择。

  千百年来,广西龙胜山区群众在赖以生存的土地上开山劈地,开垦出层层梯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那酷似鳞片附着在山脊之上的田园成为令世界惊叹的奇观,海内外宾客纷至沓来,领略中国南方农耕文化“活化石”的独特魅力。从此,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庄稼人有了更多的生计,一面在祖宗留下的田园里耕作,一面发展乡村旅游。2018年,龙胜接待游客860.03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105.08亿元,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依托生态和农耕文化、民族文化等独特资源优势,龙胜走出了符合自身实际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他们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同时着力挖掘优秀文化资源,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今年4月,这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宣布“脱贫摘帽”。

种田成为“风景线”

  龙胜各族自治县位于广西桂林西北部,与湖南接壤,境内重峦叠嶂,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自然条件逼出了当地群众的创造精神,高高山脊上的层层梯田便是人们世世代代为生存而奋斗的佐证,庄稼人因此被称为“大地雕塑家”。

  生活在龙脊镇古壮寨的廖志国没有想到,祖祖辈辈耕作传承下来的田园有一天竟成了风景。

  伴随着龙脊梯田名气的提升,前来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经营旅馆、饭店的村民也逐渐增多。五年前,廖志国的大女儿将自家的青瓦木楼改造成客栈,开始做乡村旅游,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

  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种地几乎是唯一的收入来源,粮食够吃就不错了,花销却从来都紧巴巴的。如今廖志国也种地,但种的是“风景”,是为了让农耕文化得到传承,吸引城里人来此体验与都市完全不同的生活。“至于种地的收入,可以忽略不计。”

  同村的廖琴芳精明能干,客栈开得更早一些。2009年,廖琴芳敏锐地感觉到旅游发展给贫困山区带来的商机,果断把在外务工的丈夫叫回家。他们大着胆子向亲朋好友借了40万元,将自家的木楼改造成了一栋三层的农家旅馆。

  “当时还是有些顾虑的,借了那么多钱,就怕还不起嘛。”廖琴芳说,从客流量趋势看,他们相信自己的判断。后来,生意情况比他们预判的还要好,只不过两三年时间就基本还完了外债。如今,当上老板娘的廖琴芳忙里忙外,有些粗糙的双手戴着戒指、手镯等饰品。她坦言,这些年自己常常顾不上梯田里的农活了,但龙脊梯田里的庄稼是必须种的,家里的5亩田就分出3亩请别人帮着打理。

  大概从2001年开始,龙脊梯田的名气越来越大,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要住宿,要吃饭,要消费,为当地老百姓带来了机会,大家尝到了甜头,观念渐渐转变,新的生产模式带来的利益占了村民收入的绝大多数。

  “以前种田是为吃,现在种田成了风景线,老百姓收入更高了。”桂林龙脊旅游有限责任公司传媒部副经理何利民说,景区每年从门票收入中按比例补偿给村民作为旅游红利,村民则需按照规定种植水稻和维护梯田景观。

  为了调动群众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景区在支持群众做农家乐的同时,鼓励大家把闲置的土地租给有能力的人种,让龙脊梯田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农耕景观:春耕时水田如镜面映出四面青山,夏季稻田里的秧苗郁郁葱葱,秋收时满山遍野一片金黄,冬季的雪景又是另一番浪漫。种田的人按劳分配,也能领取不菲的景区分红。去年,大寨村每亩地分红4000元,最多的一户人家分到了5.6万元。

长发飘飘迎客来

  龙脊山脚下的黄洛瑶寨是龙脊十三寨中唯一的瑶寨,瑶族女子的长发构成了龙脊的另一道风景。

  黄洛瑶寨风光秀丽,一条穿寨而过的小河,悠悠铁索桥连着两岸人家,瑶族吊脚楼在群山之间错落有致。据介绍,黄洛瑶寨获选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最主要的原因正是长发。这个被誉为“天下第一长发村”的村寨,头发在1.4米以上的女性就有60多位,最长者达2.72米。据史料记载,龙胜一带的红瑶妇女早在宋朝就有留长发习俗,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红瑶女子对自己的头发极为珍视,有世代相传的蓄发习俗和护发秘方。据说女孩子只在十八岁的时候剪一次头发,此后就包裹着一圈土布,结婚时这布才能取下来,将头发在头上盘一个无髻的圈。

舆情生活更多
旅游生活更多
社区生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