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间的亮丽“风景”

发布时间: 2019-06-19 13:11 | 来源: 网络整理 | 作者:采集侠

绿水青山间的亮丽“风景”

洱海之滨 记者 庄俊华 摄

绿水青山间的亮丽“风景”

“大理最美环保人”颁奖典礼 通讯员 张家云 摄

  “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今年6月5日,在第48个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记者认识了一些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人。他们岗位不同、年龄有异,但都数年如一日用心呵护绿水青山,用情守护蓝天白云。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首届“大理最美环保人”,他们是绿水青山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敬业,再苦再累也不怕

  6月5日5时半。57岁的高琼英像往常一样起床,认真清扫弥渡县城护城河边的垃圾后,她赶往大理市群众艺术馆,接受大理白族自治州2019年“大理最美环保人”颁奖。

  过去,居民习惯往护城河丢垃圾,行人路过河边往往掩鼻而行。“你能干又脏又累的活吗?”面对大理绿铭环境发展有限公司弥渡分公司负责人的询问,高琼英倔强地回答:“只有工作辞我,没有我辞工作。”起早贪黑,风雨无阻,她一干就是15年,从普通环卫工“升”为保洁片区长。她和6名同事清扫的5.5公里路段卫生质量总是名列前茅,成为公司员工的榜样。面对采访,她的回答很朴实:“苦点累点怕什么,我需要这份工作,我更喜欢这份工作。”

  “看到洱海水清清的,再苦再累也不怕。我要干到老,我喜欢这份工作。”大理市上关镇滩地管理员苏万青今年52岁。她和丈夫都是保洁员,而且都已经在最基层一线“坚守”了18年。过去,她负责镇政府大院内外环境卫生,节假日也照样打扫楼道、修剪枝叶。现在,她从事滩地管理,每天及时巡查、清运滩地和水面的垃圾。无论酷暑寒冬,每天都要清运10多吨死亡水草和海面漂浮物。除做好“本职工作”,她还积极参加大理市各级各部门的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带动本村妇女义务劳动,疏挖沟渠、清理滩地,传播环保理念。去年,苏万青荣获大理市“洱海卫士”称号。

  守护,巡查巡护付真情

  大理州环境监察支队支队长黄勤,是环保战线上的一位“老大姐”,绿水青山里的“铿锵玫瑰”。32年来,她扎根基层,带头冲锋在执法一线,深挖细查找证据,秉公执法办铁案,有效震慑了环境违法行为。近几年来,大理州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逐年翻番,走在全省前列。

  今年1月7日,大理州环保部门收到一封来自济南市历城区的感谢信,称赞黄勤在交互执法期间“工作任劳任怨,尽职尽责,展现了良好的执法素养和敬业精神,为我区环保执法人员树立了好榜样”。类似的表扬,对黄勤来说并不鲜见。她以女性特有的柔情真情服务企业,曾荣获全国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优秀个人等荣誉。

  在海拔2900多米的大理花甸坝保护管理站,巡护队员董灯红与伙伴们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大山里很寂寞,半个月才有一次补养,每天只有三四个小时供电。有时天寒地冻,有时日晒雨淋。董灯红却乐观地说:“巡山时,我们吃的是干粮,喝的是泉水,大家都习惯了。”他们阻止进山人员用火、劝导进山人员带走垃圾,自己也身体力行,总是随身带着垃圾袋,捡拾别人丢弃的白色垃圾。

  近年来,董灯红和同伴们积极参与“大理苍山珍稀渐危植物黄牡丹近地保护项目”,已经成功保护繁育1091株黄牡丹。目前,正在开展龙女花的种子繁殖、扦插等实验。有了这些普通人的呵护,苍山将会更加秀美。

  舍得,迎难而上还坚韧

  去年7月,面对一位暴跳如雷的村民,洱源县邓川镇中和村党总支书记杨文斗要求村干部和工作人员“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他一次又一次上门做工作,耐心讲解为了减少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必须禁止种植需要大水大肥的大蒜。为了让村民找到种植大蒜的替代收入来源,他积极想办法寻找新渠道,引进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培育贡菜等生态蔬菜。在他和同事的努力下,原来不理解禁种大蒜的村民,从激烈谩骂变为沉默无语,再到理解支持,主动铲除了自家田里的蒜苗。

  年逾花甲的杨文斗还有一个职务——村级河长,他每天对罗时江沿岸的水环境情况进行巡查、报告,第一时间处理发现的污水口、非法捕捞等问题,努力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年轻的赵一海,2015年从外地返回家乡大理市双廊镇玉几岛,率先参与创建大理地区第一个乡镇客栈民宿协会,发布洱海保护倡议,化解房东租客纠纷,共建行业自律。他积极呼吁客栈民宿业主和本地原住民积极参与洱海保护和乡村建设。在洱海流域环湖截污项目和生态搬迁过程中,作为双廊客栈协会副会长,他率先关停了自家的客栈。他还成为了各路媒体的“联络员”和当地的“新闻代言人”。他舍小家而顾大家,积极协调客栈业主的难题,厘清记者的疑问,推动洱海保护工作有序推进。赵一海说:“保护生态环境,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

  传承,心心相印记乡愁

舆情生活更多
旅游生活更多
社区生活更多